400-615-3026 扫描微信
专注于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平台直播,运营的培训,陪跑,IP孵化,运营,直播和落地执行!  咨询专线: 400-615-3026

短视频真|短视频总能让人欲罢不能,到底该看还是不该看?

发布时间:2024-07-26

“我太高兴了,根本停不下来刷牙。”

如果问年轻人最喜欢的消遣方式是什么,很多人大概都会回答:看短视频。几乎每个看过短视频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以为一个短视频就15秒,只想看一会儿放松一下,结果却一晚上看了一个又一个视频。有网友简洁地总结道:“某音轨上的15秒,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两个小时。”近年来,短视频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稳步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占全部网民的87.8%,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达125分钟,超过半数的人每天都在看短视频。

我们为什么容易沉迷于短视频?什么样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在控制着我们的行为?

1、看短视频为什么会上瘾?

15秒、竖屏、以拍摄+音乐的形式展现内容,这是短视频平台抖音对于旗下产品的定位。近几年爆红的短视频几乎都遵循了这一模式。“与长视频不同,短视频可以在一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牟晓东分析,爆红的短视频要想在15秒内抓住人的注意力,必须将夸张的段子、震撼的画面、洗脑的神曲结合在一起。

观众为何沉迷于看短视频?牟晓东首先分享了一个心理学小知识点:瓜子效应。“你想想,吃瓜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上下牙一咬,就能把瓜子吃下去。而且一旦吃下第一颗,就会继续吃第二颗、第三颗……根本停不下来。”他这样描述吃瓜子的过程,并继续解释:“这跟我们看短视频是不是有点类似?手轻轻往上滑,就能获得15秒的瞬间快乐。”就像吃瓜子一样,你可以不知不觉吃完一整袋,也可以不知不觉连续看几个小时的短视频。这两者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

“之所以开始看之后停不下来,和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有关。”牟晓东说,“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决定了不是你选择它,而是它选择你。具体来说,看电影、电视剧等长视频,其实是你选择看你想看的,而短视频则是各个平台根据自己的算法机制,向你推荐他们认为你会喜欢的,让你一直看下去。”吸引注意力,再夺走注意力,这就是火爆短视频对人们注意力的影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勤近年来接触过不少短视频成瘾者,他认为,长期看短视频会影响人的默认网络。“默认网络活跃度的降低,是大脑集中注意力时最明显的信号。默认网络参与包括环境观察、自我参照、社会认知等其他复杂的认知功能,主要由内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皮层、角回等组成,是一个横跨整个大脑的大型神经网络。”耿德勤解释道,当人们无所事事、做白日梦的时候,默认网络就会变得非常活跃,而这正是人们看短视频时的状态。

在耿德勤看来,短视频平台推荐的个性化内容往往与用户的喜好、兴趣、经历等高度一致,从而引发观看者的自我参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投射过去和未来的内侧颞叶系统活动会减少,而处理当前感知的背内侧前额叶子系统活动会增加。于是,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活动被抑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耿德勤进一步解释了短视频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不仅仅是内容,短视频中动态图像和音乐的结合就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相比于文字,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对图像和音乐产生兴趣。”耿德勤说,在观看短视频时,默认模式网络与初级视觉皮层、初级听觉皮层以及额顶叶网络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初级感觉皮层解码并处理基本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额顶叶网络负责维持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这些网络的密切配合,调动了过去的积极观看经验,调节注意力自上而下的分配,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视频提供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上。

“当某些脑区活动增强时,其他脑区活动就会减弱,比如背侧前扣带皮层、尾状核,以及丘脑中负责注意力分配和抑制控制的部分。”耿德勤忧心忡忡地表示,当我们看短视频时,这些区域的活动同时减弱,会造成自我控制力的下降。同时,它们与默认模式网络连接的减弱,也会降低个体对自我控制力和意识的感知,“所以人们在看短视频时,越看越沉浸,越看越忘。”

2、短视频真能让人放松吗?

那么下班回家看短视频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放松吗?

“刚开始看短视频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它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好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放松。但这其实是一种‘假放松’。”巴黎奥贝维利青少年治疗与学习中心助理精神分析师王明瑞提醒,“因为一旦看久了,就会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与其说短视频给我们带来快乐,不如说它其实是对大脑的一种刺激。”在他看来,看短视频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放松,看得越多,我们就会越累。

“但短视频确实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人们在看短视频时能得到一些情感上的慰藉或者释放,因为短视频的沉浸感很强。”王明瑞说。他认为,短视频博主一般都是以第二人称跟观众对话,比如东北地区就有很多短视频博主,有的就以“聊天”的方式录制短视频。“观众在看的时候,会觉得屏幕上有一个东北大姐姐在跟他们聊天,代入感很强,能很快跟主播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他还把短视频与传统长视频进行了对比,分析道:“传统长视频如电影、电视剧等,都是以第三人称为主记录的视听作品。第三人称的作品会让观众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与我无关,观众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但短视频首先很短,15秒左右的时长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节奏,同时大多以第二人称记录,是一种替代性很强的模式。从心理替代性的角度看,观众在观看短视频时很容易对主持人产生共情,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弥补日常生活中情感体验的不足。”

近年来,在播放量较高的短视频中,除了搞笑、情感类的热门视频外,知识类、科普类短视频也常常“爆红”。那么,看短视频真的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吗?

“短视频的信息传播能力非常强,在科普知识方面确实有着先天优势。”牟晓东举例称,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心理健康知识视频,年轻人看这些视频越多,就越愿意谈论心理健康问题。这也可以帮助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减少羞耻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治疗。“但在短视频平台上接受建议时要谨慎,如果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牟晓东也提醒道。

但谈及知识学习的过程,牟晓东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即使是知识类的短视频,也很难给大众传递出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毕竟一个短视频也就15秒左右,15秒之后你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就无法再深入地去探讨一个问题了。”牟晓东说,为了抓住观众的心,短视频做得非常简单易懂。因此,无论从内容制作还是呈现方式来看,短视频都不太鼓励观众进行深入思考。

“专注力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能力,但看了太多短视频后,我们会发现很难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非常没有耐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牟晓东说,这一点非常值得警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情,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完,就会很烦,会想,‘这件事情怎么还没做完?短视频15秒就结束了!’”一切都快。这或许会改变整整一代人的行为,但牟晓东并没有定义这种改变的利弊。“毕竟电视刚出现的时候,学者们也表达了严重的担忧。我们对待新生事物还是应该抱有更包容的态度。”

3.如何合理利用短视频

“看短视频上瘾了怎么办?必须戒掉。”耿德勤很肯定地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沉迷于看短视频?“最重要的是能否自我认知,及时停下。”耿德勤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沉迷于短视频太久时,如果能立刻关掉,说明还没上瘾。相反,越难关掉短视频,成瘾症状就会越明显。“短视频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有共同之处,所谓成瘾,就是即使对个体有负面后果,仍会强迫性地继续进行奖励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即使知道行为有害,仍无法控制自己停止。”耿德勤进一步解释道。

“对短视频过度依赖的人,问题不在于短视频本身,而在于他们自己。”牟晓东分析称,每天花太多时间看短视频的人,通常生活没有目标,这样的人容易沉迷于烟酒、赌博,以及短视频等小诱惑。“有目标的人,肯定不容易沉迷于短视频。虽然短视频很吸引人,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看。”牟晓东继续分析:“我们应该把短视频当成工具,而不是让短视频把我们当成工具来操纵。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比如想搜索某些相关知识,可以先看短视频,简单易懂地了解一下概念。”

“我们要利用短视频为自己谋利,而不是让短视频利用我们,把我们变成贡献流量的工具。”在牟晓东看来,人生有没有目标是我们能否合理利用短视频的关键。

“但大多数人对短视频并不上瘾,比如工作忙的时候看短视频,大多数人一看就停不下来,很容易沉迷其中。”牟晓东说。那么,如何才能重新找回被短视频夺走的注意力呢?

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是牟晓东开出的具体“药方”。 “相比于短视频,学习、阅读等行为训练的是人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阅读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文字,还需要运用理解力、想象力来获得知识等美好的享受。”牟晓东说,虽然相比于只需轻轻一划就能获得有趣内容的短视频,获得快乐的成本太高,但大脑显然认可了这种高付出带来的高回报。

“我们看短视频,只是为了获得快乐。但要想获得长久的快乐和满足,就应该努力摆脱对短视频带来的‘瞬间满足’的依赖。”耿德勤解释道,能带来快乐的激素有两种,一种是多巴胺,一种是内啡肽。多巴胺给人短暂、兴奋的刺激;内啡肽给人平静、愉悦的满足。换言之,只有分泌内啡肽,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快乐。“运动能让人产生内啡肽;坚持做一件事直到成就的那一刻,会让你产生内啡肽;为他人奉献能让你产生内啡肽;内心的平静也能让你产生内啡肽。”换言之,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往往需要做一些违背人性深处的事情。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