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专注于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平台直播,运营的培训,陪跑,IP孵化,运营,直播和落地执行!  咨询专线: 400-615-3026

夜读 | 音乐“短视频化”,是潮流还是陷阱?

发布时间:2024-07-04

作为一名音乐听者,也许你和我一样,经历过从磁带或CD里找出一首好歌,奉为珍宝的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听音乐。互联网诞生后,网络音乐平台也经历了几轮优胜劣汰和残酷迭代。如今留下来的赢家,无疑懂得如何抓住机遇和机会。从去年开始,见证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几大主流音乐播放平台纷纷上线自己的短视频功能。市场看好“音乐短视频”、“短视频音乐”将成为风口。

短视频的浪潮确实势不可挡,短视频平台的平均月活跃设备数量已经超过微博。大量的用户意味着大量的流量,对音乐人来说意味着大量的机遇:短视频平台上很多播放量破百万的歌曲,都是由之前并不被人注意的创作者创作的。在原本版权意识淡薄、几乎被市场垄断的国内原创音乐行业,短视频成为了“激活剂”的一针:用户上传内容的UGC体系让草根得以涌现,平台的介入和扶持也保护了创作者的各项权益,听众在水涨船高的音乐排行榜之外,有了更多的听歌选择。

但如果各种“DouX神曲”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音乐视野,短视频成为我们获取音乐的唯一或主要途径,这就极为值得警惕了。

首先,基于音乐本身的种种特点,短视频与音乐天然地“不相容”。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无法展现思考一样,我们也可以说短视频无法展现音乐。

短视频与音乐的第一个矛盾就是“长度”。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除了水平方向上的旋律、和声、音色、各频段之间的互补性,垂直方向上的音乐节奏、和声、音乐片段的重复、对比,都是音乐表达复杂情绪的关键。古典音乐是这一领域的缩影:复杂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开头的“主题”犹如命运的敲门声,实则在约40分钟的乐曲各个部分、乐章中反复出现,相互辉映;简单如波莱罗舞曲,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旋律,却在不断的重复中通过不同的音色组合一点一点推进,妙趣无穷。

时间的长度是音乐人的画布,容纳着他们无限的构思与创意,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不仅无法展现前辈的杰作,也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的创造力。

有人说,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的长度已经大大缩短,因此短视频“短音乐”也是一种趋势。但实际上,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现代音乐人已不甘于将自己限制在 3-4 分钟的单曲上,而是用几首歌曲组成的专辑作为整体来表达自己。与此同时,即便在流行音乐中,也有《波西米亚狂想曲》、《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等长篇反潮流佳作。音乐长度的缩短,主要是出于市场、广告、广播电视等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不能限制艺术家自身的创造力。

碎片化的音乐不仅打破了音乐本身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还带来了你可能想不到的灾难:为了在几秒钟内吸引听众,音乐制作人只能选择在可能的范围内不断提高响度,而当面对提高响度的竞争作品时,与之竞争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次提高响度。如此一来,水涨船高,被从业者称为“响度战争”。

音乐本身可以细腻、奔放、充满动感,但受限于目前播放、录音设备的限制,如果一味提高音量,音频难免会“失真”,失去原本的细节和灵敏度。在“音量战”中,短视频平台上的音乐成为了一台工业音量压缩器,只能轰隆隆地轰在听众的耳膜上。

可见,短视频不仅形式上与音乐的呈现方式存在冲突,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加剧了音乐中存在的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张力。近期杨坤与《惊雷》之争正是这种张力的体现:从艺术角度看,《惊雷》很难称之为音乐,但后者却受到短视频市场的青睐和网友的追捧。

然而,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如果作品本身简单、肤浅,又能被人们“喜爱”多久呢?现实中,有无数不朽的作品值得我们无尽回味,却被埋没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中,这才是最令人遗憾的。

短视频与音乐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一个新兴市场与艺术的矛盾,所有的文化产品都面临这个问题。当我们把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放到经济的逻辑里,必然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另一方面,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说报纸会消失,当电视出现时,有人说广播会消亡。音乐与短视频的关系也会和它们一样,或许最终都会落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听众,我觉得有时候静下心来欣赏一张完整的专辑或一首曲子,比刺激耳朵一会儿更有趣。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