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专注于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平台直播,运营的培训,陪跑,IP孵化,运营,直播和落地执行!  咨询专线: 400-615-3026

医院医疗抖音代运营|80%的门诊都是粉丝。 医生V是否有带着自己的病人流量“出走”的趋势?

发布时间:2024-03-23

数以万计的医生要么维持体制内的地位,多行医,要么离开体制,掀起辞职创业的浪潮。 一年之内,成立了50多个医生团体。 长期被封闭在公立医院高墙之内的医生也逐渐认识到“庙宇大不如佛灵”……2016年,被称为“品牌医生元年”的一年,很多医生发生了震惊业界的事情。

五年过去了,第一批因在微博发表医疗观点和评论而出名的医生走出体制,自主创业,成立医生群。

有的人成功“离开”,有的人则重新回归系统。

就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能够被人们记住的品牌医生出现了缺口。 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一批医生名人。

也正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赋能医疗。 医生的诊疗方式和患者的就医行为发生了变化。 患者只找医院就医的时代,正在被活跃在网络平台上的医生改写。

多位医生向健康行业透露,他们的门诊一半以上来自粉丝。 更重要的是,粉丝门诊量占到了80%,科室绩效比以前提高了10-12倍。

线上平台带来的门诊转化是一种趋势,但并不是所有医生都这么幸运。

虽然门诊转化尚无确定性,但不能回避的是品牌医生在全国范围内“虹吸”患者问题的讨论。

有了自己的病人流量,品牌医生或多或少都渴望“离开”这个体系。 完成上半场“变现”的品牌医生将如何应对“下半场”? 想要脱离体制的医生将面临怎样的选择?

医院医疗抖音代运营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与往常不同的是,周二的中关村医院门口异常拥挤。

保安一边指挥交通,一边示意游客扫描健康宝。 简单询问后,门卫立即猜到了健康产业来找王文的意图。

警卫提到的王文是拥有640万网络粉丝的脊柱微创科主任。

医院大楼四楼挤满了焦急等待救治的患者及家属,迟到者只能站着等待。 然而,在拥挤的等候区,显眼的位置仍然放置着一张王文的海报。

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时不时地向同一个方向扫视,等待着王文的出现。

“王导来了。” 山西大同的一对夫妇赶紧站起来,递上放射影像胶片。

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微创不够,建议返回当地保守治疗。” 或许是出于医生的责任,王文补充道:“记得去中医院。”

半个小时之内,几名患者就被王文“劝阻”。

“我们之所以被劝阻,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为了严格控制疾病适应症。很多前来就医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们压力很大。” 王文告诉健康产业。

安徽一位阿姨已在三甲医院接受治疗,但五根脊椎仍有问题。

她向王文哭诉自己过去的就医过程,甚至透露了自杀的念头。 她握着医生的手不肯放开,仿佛王文已经把他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

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 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外,这家在中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排名第五的二级医院,甚至还吸引了来自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的外国患者。

王文透露,前来就诊的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已近100岁。

虽然地域、年龄差异很大,但王文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点——80%都是通过网络来到这里的。

据护士长统计,2021年,王文1-9月的手术量已超过800例,全年预计将超过1000例。

“我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完成了这一切。”王文说。

虽然超负荷的工作量让王文感到体力透支,但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该部门目前的业务量是自媒体账号开通前的10到12倍。”

意外连接互联网的“惊喜”

自媒体带来的一切都出乎王文的意料。

时间回到2020年,当时王文并不关心医生出现在网上做科普。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家原本门诊人次远少于三级医院的二级医院,感觉多了几分黯淡。 经过科室同事和家人的反复劝说,王文于2020年3月7日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

正是这个第一个视频,给大部分时间在外面“飞刀”的王文吃了一颗“定心丸”。

截至2021年12月30日,22个月内,王文抖音账号共发布视频344条(不含隐藏视频)。 健康行业发现,前后视频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前几十期大多是王文亲自上阵的纯科普。 后期视频的内容多是患者手术前后的感受、医院环境、手术效果等。

对于前后风格不同的原因,王文解释说,当他的粉丝增加到50万时,他遇到了创作瓶颈; 后来,他找到了专业的视频团队来接手运营工作。 不过,王文强调,每个视频仍然坚持一个原则:“案件必须属实”。

专业团队的介入成为了转折点。 这给王文带来的不仅是数百万粉丝、120多个微信患者群、十几个抖音、快手义诊群,还有全年近千例手术。

很多慕名而来的病人,即使在车上睡十多天,也要排队看望王文(为了节省住宿费)。

然而,狂热追随的背后,也产生了质疑:既然这么有名,为什么不去三甲医院呢?

对于王文来说,二级三级的医院等级只是数字。 相比于三级医院“最多配置十几张床位”,还不如留在二级医院,将自己的团队扩大到60张床位,管理过程上也有更多的自由度。

用户转化背后

患者只认医院的时代正在被改写

不可否认,患者的就医习惯正在被重塑。

报刊时代,媒体虽然成为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医院的品牌知名度远高于个体医生。

如今,借助互联网,医生已经从手术室、诊所走向了公众的视野。 他们在传播医疗健康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更多患者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治疗理念。

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正在加速影响患者的就医心理。

“以前,患者选择就医的医院和医生更多的是依靠口碑。现在找手术医生时,患者通常会先上网搜索,然后看网友评论,分析医院的优劣势。”和医生。” 中日友好医院张春雨医生向《健康业内》透露,一些患者通过媒体与医生进行短暂沟通后,会考虑自己的首要需求和次要需求,“甚至结合内心感受”,然后再做出医疗选择。 。

有人说,这是医院与医生品牌之间的拉锯战,但实际上,医生个人品牌与医院的利益并不冲突。 好的医生品牌可以给医院引流。

患者只认医院的时代,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名牌医生改写。

并非所有品牌医生的门诊量都很高

技术+运营缺一不可

王文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名牌医生都这么幸运。

铁一般的流量,流动的网红。 还有很多医生账号没有落地,甚至更多只是昙花一现。

内容不垂直,没有良好的患者社区运营; 粉丝不专注、粘性大、处理效果不明显等,使得商业变现不那么乐观,导致不少小型MCN机构纷纷退出。

“起初,各大平台对品牌医生的资质认证比较宽松,有了流量支持,造星很容易。” 一位负责打造品牌医生的MCN机构负责人告诉健康行业。 然而,此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现在监管更加严格了。” 法规变得越来越严格。 各平台取消一批医生的认证后,流量受到很大影响,变现越来越困难,导致一些小型MCN机构选择退出。”

对于目前的情况,另一位接近MCN机构的人士表示,品牌医生能否转化更高的门诊人次主要取决于他们如何运作。

“对于一些看不到良好治疗效果的账户来说,这将是困难的。” 上述接近MCN机构的人士表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邹世恩,账号@恩哥谈健康,他的病人60%到70%都是上网的。 日前,他做客健康产业栏目《健客交锋》时,坦言:“品牌医生最终还是要看专业技术,不能让慕名而来的患者失望。”

邹世恩强调,只有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双赢。

“从科室角度来看,皮肤、减肥的门诊转化率较高,但也要看运营账号公司制作的内容是否受欢迎;从行业角度来看,第一是慢性病,第二是慢性病。”就是(治疗)效果快,第三,靠医生口碑来做这个手术的账号转化率比较好,这类账号口碑好,医生技术高,所以用户转化率高。 ” 上述接近MCN机构的人士总结道。

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虹吸”

由于一些高水平品牌医生的存在,其科室的门诊量大幅增加,这已成为当前医疗行业的普遍现象。

过去,特大型医院凭借知名度和医疗资源,从周边小医院“虹吸”患者; 现在,即使不是三甲医院的名牌医生,也能通过科普视频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

有人质疑: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虹吸”吗? 王文并没有完全否认这一点。

他感叹,有时候基层医疗条件确实有限。 但大多数时候,王文都会提前询问病人。 如果患者所在城市可以进行微创手术,建议回国进行。 如果患者不适合微创手术,则让患者回去进行保守治疗或开放手术。

也就是说,不少被王文“虹吸”到中关村医院的病人,在初步诊断后将再次被分流出去。

对此,张春雨表示,二级医院品牌医生的出现,可以“反虹吸”三级医院的患者; 对于二级医院无法处理的疑难杂症,品牌医生会出于职业道德将患者介绍给能力更高的医院。 在一定程度上,二甲医院的品牌医生充当了“中转站”的作用。

但在抖音上,三级医院的资质是认证的标准。 毕竟像王文这样贴着三级医院标签的品牌医生屈指可数。

那么,三级医院医生如果形成“品牌”趋势,是否会加剧“虹吸”,形成趋势呢?

对此,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对此持否定态度,“一切到了极点就会逆转”。

“整个过程都会由市场来规范,只能说是名牌医生抓住了机会,才能接触到患者。技术好、医疗服务质量好是根本,反之亦然。” 张强补充道。

走红后:《拓展心》

“虹吸”不会形成潮流,但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足以证明医生在控制患者流量。

这一优势让一些自带流量的品牌医生有些跃跃欲试,想要尝试“请假”制度。

随着新《医师法》规范医生多点执业,从长远来看,医生集团或品牌医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毕竟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体制里。”

“只有品牌医生才能聚集在一起,形成社会医疗服务的洪流。” 这是好大福在线创始人王航在2021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医疗服务年会上说的。

但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品牌医生来说,还需要多一点耐心和理性。

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有影响力的话语、络绎不绝的患者,对于一个长期待在手术室、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医生来说,多少有些“膨胀”。 所以,他有逃跑之心,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

但并不是所有名牌医生都有“离开”的潜质。

“很多名牌医生拥有的流量,其实是医院品牌的加持和个人的勤奋,这和个人的成功是完全不同的。” 张强对健康产业进行了分析。

创业需要的是医生的个人品牌,而不是医院赋能的品牌。 这也需要医生在离开之前评估和衡量其离开系统后的影响力。

品牌医生《下半场》

离开还是留在体制内?

根据张强的盘点,这几年,有一些人想进入他掌舵的张强博士集团,但也有很多人想离开。

不完全统计,有20%的医生离开体制后会回到公立医院。

如果说走红、变现是品牌医生发展的“上半场”,那么一旦疫情消退,品牌医生的“下半场”该何去何从?

“他们第一步很勇敢,但很多人不明白,创业时需要和医生群体一起成长。” 张强说,幸运的是,出圈后,在学习了专业知识、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后,当他们回到公立医院系统时,“往往比以前更好”。

《2021年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以医生集团名义注册的公司数量已超过2000家。 有业内人士对健康产业进行了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生团体仍处于体制内,还有少数完全自由执业的体制外医生团体,因为大多数中国医生还没有建立个人品牌。

像王文这样的医生是个例外。 大部分原本在三级医院的品牌医生在离开医生群体后仍然需要重新树立品牌。 以前,他们可能是大医院的“大医生”,每天接诊数百名患者,但加入医生群体后,可能就“空了”。 。

总之,很多品牌医生仍然离不开这个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医生有潜力成功出体制呢?

“如果你来医疗集团只是为了兼职或者增加收入,那么你只会被市场淘汰。” 张强认为,首先你要愿意和医疗集团一起成长; 其次,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一致的价值观、一定的管理能力、领导风格。

此外,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医生还应该具备专业技能,有服务意识,能够与用户交朋友; 能够管理微信粉丝群; 关心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与患者家属交朋友; 并对患者产生影响。 电源、内置流量等

回望离开体制的七年,张强感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生不再忸怩作态,大胆站出来做科普,发表个人观点;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生不再忸怩作态,大胆站出来做科普,发表个人观点; 但另一方面,娱乐背后的医生却有些浮躁。 。

后记

总有一天,粉丝追求的“奖金”风潮终会退去,想要离开的品牌医生应该更加理性。

逐渐掌握患者密码和信任的品牌医生,可能比其他医生更有底气离开。 但品牌医生如果不想像“网红”那样昙花一现,除了医院赋能之外,还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深耕医疗、不断打磨技术,才是品牌医生“下半场”真正的出路。

来源|健康世界

撰稿|罗春浩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