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具有中华汉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的民族服饰,于本世纪初在社交平台传播,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民族历代冠服的统称概念。本文将视线聚焦于汉服在新媒体时代下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试图通过分析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探索汉服文化的传播路径,为汉服文化实现有效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汉服及汉服文化概述
汉服是中华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服饰,又称华服、汉衣冠、汉装。它并不是特指汉朝时期的服饰,而是指汉族人群从黄帝至明末清初这四千多年以来经传承不断改良的传统汉民族服饰,是一种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发展而生的整体礼仪系统,包括衣冠、鞋履以及配饰、妆容等一整个穿戴体系。
汉服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沉淀下,其杰出的汉族染织绣工艺和美学特征体现着宽大包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诉求。
二.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特征
1.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互动性。
每当汉服文化传播者把汉服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中进行发布后,所有的信息接受者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同时,可将汉服文化再次转发给另外的受众,进而实现汉服文化传播发展过程双向互通互动这一基本特点。
2.汉服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多样性
3.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具有自由性
新媒体时代下,汉服文化在传播上实现了自由性。自由性体现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信息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打破了以往的时空、人群的限制。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各种线上平台,随时接受与发散新的传播,从而实时、即时地获取外界的各类信息、做出相应反馈。同时,汉服文化在新媒体技术下的传播空间更广阔,范围也更大,时间也更加久远,不管是处在同一栋楼上下层的邻居,还是相隔千万里的地球两端,只要通过互联网传送消息,都是一样地几乎可以在信息发出的同时收到该条信息,这也实现了汉服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1.优化新媒体传播汉服文化的内容
2.提高汉服文化传播者的素养
目前部分汉服文化传播专业人才与汉服文化传播组织人员对于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技术了解不够充分,尚未对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形成有效的利用手段,新媒体平台运营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及汉服文化传播组织人员寥寥无几。所以,对汉服文化传播从业人员的新媒体平台操作及运营等相关新媒体技术的培训,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是当前推广汉服文化、扩大汉服文化影响力地首要任务。
同时,由于汉服文化目前主要的传播任务大多还是依靠业余的汉服文化爱好者们,但汉服爱好者中能够对汉服文化的历史、美学考究、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文化要素深入了解的仍占少数。由于汉服爱好者们缺少对于汉服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认知,容易让广大受众误读,对汉服文化的传播反而是一种阻碍。因此,除了要提升汉服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的媒介素养外,还应增强汉服爱好者们的专业素养,使之掌握汉服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营造专业的汉服文化传播氛围,专业人士与爱好者们齐心协力共同提高,方能有效地促进汉服文化健康、有内涵、有文化、可持续的发展。
3.开拓汉服文化多元化传播渠道
文化传播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受众群体。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下,就有这样一批拥有着数以百万粉丝且活跃于“两微一端”的自媒体,他们的出现,无疑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多的借鉴意义。汉服文化的传播,就可以通过“两微”的方式,即微信与微博。对于微信来说,除了可以合理利用公众号平台,让运营者每天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典籍、鉴赏等内容定时推送,还可以加大互动,积极开展摄影、文创等活动,筛选优质作品进行推广传播。此外,当后台掌握了一定数量稳定的“粉丝”后,可搭建文化交流群,极大地发挥交互功能,提高传播范围。相对于微信,微博作为广场类平台则在传播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多粉丝,高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文化传播推波助澜。通过协商沟通,可以与之合作,在热门话题中进行推广,充分发挥“粉丝”效应,让汉服文化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当然,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不单单局限于文字、图片的刻板阐述,还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创新型视听语言符号。通过抖音、快手等视频社交平台可以让受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汉服文化。同时,也可以借助在直播中设置相应的问答、抽奖类活动的方式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让人们在趣味中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
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文化,更是我国礼仪的象征符号。新媒体时代下,汉服文化的传播具有了交互性、多样性和自由性的特征,在此基础要想继承和发扬汉服文化,必须不断加强各大汉服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提高汉服文化传播者的综合素养,不断创新探索,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使得汉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晨薇.新媒体环境下“汉服文化”传播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20.
[2]张莹莹.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2):28+30.
[3]杨静.新媒体时代豫剧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1(05):30-31.
[4]祝苗.典雅精致,传承民族文化经典——浅析汉服文化的发展与现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38-39.
汉服mcn机构是专门推广和拍摄与汉服有关的营销机构,主要特点是根据汉服进行针对性的包装,很多常见的短视频平台,上面的汉服美女都出自这些机构。
商谈。抖音商谈跟汉服商家合作,抖音,是由字节跳动孵化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该软件于2016年9月20日上线,是一个面向全年龄的短视频社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的作品。
作者|刘小土
编辑|李春晖
起初硬糖君是不信的。在一份份产业报告里,汉服明明正在过春天,风里刮得都是钱。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汉服爱好者规模达到680多万,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光是著名的曹县,就有2000多家汉服相关企业。
听到这里,汉服店治丧委员会的朋友坐不住了,火速甩来超长的闭店名单:梨花渡、夜雨寄北、绮楚集、南樾织造、兰若庭、都城南庄、衣锦九都……大量亏损、融资失败的案例令人唏嘘,真是月明星稀,大树底下不长草啊。
从2018年算起,过去四年,汉服圈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自我革新。消费者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营销方式迭代,新老汉服店皆或多或少感受着什么叫“热春光一片冰凉”,艰难摸索着生存之道。
遗憾的是,从业者的这些努力没能挡住席卷而来的闭店潮。虽说疫情冲击有目共睹,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汉服产业本就处于拐点。
看似热闹的汉服文化和无奈离场的汉服店铺,背后到底有一道什么产业难题?而当传统模式不再适用,这里又会成为谁的冒险乐园?
聊起汉服店铺的生生死死,很多从业者都在频繁提起营销。但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人坚信这是成功密码,有人则将其视作“产业的一杯毒药”。
2018年以前,汉服老店的创始团队多数是袍子(“同袍”的昵称,汉服学习宣传志愿者之间的称呼,志愿为汉服复兴出力)。他们会把运营重心放在生产流程,各项开支里,版权和工艺永远占大头,几乎是没有营销费用的。
事实上,他们也没必要大张旗鼓地推广。彼时,汉服圈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同袍数量虽在持续攀升,但他们集中且固定活跃于某几个阵地,沟通、获客成本很低。汉服市场刚刚萌芽,竞争压力较小,从业者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来抢夺用户。
因此很长时间里,汉服店铺用的是一套“上新”营销方案:收到设计稿后,发到贴吧、微博和社群做做预热,然后开意向金链接判断下出货量,再去跟工厂进行具体沟通和生产。
“新品的推广费用也就几百块”,最终销量全靠口碑撬动。质量为王不仅是一个口号,是那些汉服老店的初心,也是它们忠实粉丝的信仰。
然而,时代在发展,环境在改变。随着汉服文化借势短视频起飞,泛汉服爱好者迅速扩张,也吸引无数新的掘金者来到汉服门前。他们可能不是专业的汉服人,但绝对是专业的服装生意人。
上千家汉服新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它们清楚把握着汉服新用户的位置,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凭借一轮轮轰炸式的广告迅速走进大众视野。网红博主要请,短视频推广要做,直播带货也要玩,汉服店的营销比拼越来越激烈。
抖音走红的听月掌柜
尽管也有一批粉丝矢志不渝地支持着汉服老店,但高举高打的新玩法,令汉服圈原有的“重研发轻营销”模式相形见绌。
去年初,发现店铺流量严重下滑的青墨,不得不尝试推广求生。趁着春季上新,她在短视频、社区批量投放广告,确实也因此获得可观数据。
但等算完账青墨就意识到:新品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利润勉强覆盖营销费用的尴尬。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粉丝的质疑也从汉服树洞号传过来,她的店铺很快被扣上“营销咖”的帽子。
这是汉服老店面临的普遍难题。入坑早的同袍更适应古早的上新氛围,对现在侧重营销的打法十分抵触。都城南庄、衣锦江南几家官宣闭店时,不少网友吐槽“用头做营销,用脚做设计”。
而几位混得风生水起的新店主,均表示“难以体会这种痛苦”。在他们看来,卖汉服和卖现代服装没啥不同,最好的方向都是走网红电商模式。十三余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超越一众汉服老店、完成过亿融资,竞争力正在于此。
营销必不可少,但也要看具体怎么做。在老家曹县卖汉服的春冬(化名)告诉硬糖君,短视频营销比较适合小有名气的汉服店铺。他们这种工厂店,比起做品牌更追求走量,直接在电商平台站内做推广更划算。
春冬的店铺上新时,除做信息流广告外,重点会在电商的搜索排名和品类推荐下功夫——这是常被资深袍子诟病、泛汉服爱好者却相当受用的推广方式。
已经闭店小半年,青墨仍对这段失败的创业经历耿耿于怀。起初,她觉得过度砸钱营销导致运营成本过高是致命失误。如果继续躲在舒适区里,不一定会过得更好,但也许可以熬过寒冬。
后来,青墨接触到几位同病相怜的同行,琢磨出一条有趣的市场规律:风水轮流转,汉服店的运势和出生地息息相关。她重新给自家夭折的店铺起了一卦,认定“2017年出生在成都,天生的八字不好”。
这话乍听玄乎,但听青墨细分解,好像也并非歪理邪说。2017年前后,汉服圈的发展速度虽不惊人,但产业内部也正酝酿种种变化。在古装影视剧、古风摄影的影响下,视觉系同袍队伍日渐庞杂,汉服的文化价值被不断稀释。
这对当时的汉服店而言不是好事。最早那批投身汉服的从业者,绝大多数都是在文化包容性极强的成都活动、本身热爱汉服文化的同袍。
他们作为汉服复兴运动的拥趸,具有一定圈层号召力,这是开店的优势。但其长期采用的是小作坊运作模式,除重回汉唐、都城南庄几家外,多数缺乏产业思维。说白了,这一批店主缺少把汉服生意做大的能力,青墨也不例外。
勉强糊口可能不成问题,但时代很快变了。短视频的出现,彻底改写汉服圈生态,重塑了整个汉服消费市场。
青墨的汉服店正创办在变革的拐点上,但走得是老路。她跟很多成都同行一样,直接照搬前辈经验,短时间里也还玩得转。殊不知,此时在江浙皖正冒出大量汉服新店,以网红常服逻辑运转,迅速从老玩家手里抢走市场份额。
青墨介绍,她家店铺虽然走得慢了点,但胜在口碑稳当。但2020年前后,正值汉服热巅峰时期,青墨寻求融资却屡屡受挫。投资者普遍认为,成都系汉服店缺乏电商基因,除去几家老牌代表具有品牌价值外,其他都缺乏足够想象力。
当然,江浙皖系汉服店的好日子也没过两年,就被卷进价格战的漩涡。
曹县的到来全面打响了汉服的价格战。曾经动辄三五百的汉服,定价一降再降,现在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全套,只要你不看版权、不辩山正。其实,对于新来的泛汉服爱好者来说,他们也只想尝个鲜,根本不会在意衣服是不是在抄袭和模仿。
在这场价格战里,老一批的汉服店只能亏本让利、压缩成本,甚至另开低价副牌。即便如此,它们中的很多依旧没能扛过去,最终停业整顿或永久闭店。
“我们面向的不只是汉服同袍,而是所有普通群众,这是绝对的优势。”他解释道。
无数传播案例证明,单纯输出一种观点没有力量,必须是附着在具体的、有实际可感的人物、故事或行动上。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最好还是负面的,才能把声量最大化。
恨比爱持久,这是圈层文化的普遍特征,某种程度上更是其延续生命力的关键。回顾JK制服、Lolita和汉服的发展道路,我们会发现它们真的是被“吵”红的。
JK制服始终和色情紧密捆绑,Lolita至今没有摆脱媚男质疑,汉服则几度围绕形制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每当圈层内部矛盾爆发,小众文化也就在泼天热度和路人的惊奇围观里,完成一次重要的对外输出。
当时,长期遭受汉服形制党挑剔的“古装党”主动站出来提出分家,建议把一些不符合汉服形制、仙气飘飘的古装归为“仙服”。随着消息传开,此事又演变为形制党要将无出土文物参考的汉服通通除籍,最终演变成汉服圈一场前所未有的论战。
事实上,自汉服复兴运动展开后,关于汉服形制的争论旷日持久,被追骂过的“乱穿衣者”不知凡几。不过这种吵架局限在圈层内部,讨论也比较理智,声音就难传出去。
汉服分家事件则不然,搅动的是形制党、仙服党、国风爱好者等多个群体。而正因为注定是无果的乱斗,展现出的影响力和传播度更加惊人。光是在微博,#仙服汉服#话题就有9400多万阅读量,4.1万讨论。
2021年前后,抵制清汉装的事情又断断续续吵过。但一篇《严厉抵制汉服旗化妖风》的文章分析比较详尽,支持者数量远超反对者,因而没像汉服分家那般闹出大动静。
而眼下,汉服圈已经吵不起来了。两年前,新人刚刚大量涌入时,因圈层规则导致的摩擦层出不穷。这时候,“正经”同袍和普通爱好者的声音都很大,能够推动外界注意到版权、形制等问题。
可后来泛爱好者的占比越来越高,破坏圈层规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双方的对话和摩擦也随之迅速减少。汉服同袍不再执着于吐槽穿山党,也不再热衷分享汉服形制文化,一句“各自做自己”便完事儿了。
当圈层不再内斗外斗、彻底岁月静好,它是不是也在失掉一些生命力和增长性?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或许无法给出答案,但有些信号值得注意:泛爱好者可能会继续增长,但他们又难以沉淀为汉服的核心消费群体。今天汉服明天旗袍,都是偶尔新鲜而已。不乏投资者向硬糖君表示,吵不起来的汉服圈确确实实在失掉想象力。
如何在天长地久和露水情缘之间,寻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相处之道,是汉服店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那些早早闭店的玩家,注定少了几分渣男渣女的气质。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汉服为何如此火爆?汉服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汉服走红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因素?
穿汉服成时尚
——不仅包含着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
如今,走在大学校园、旅游胜地或者繁华的商业街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姑娘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她们穿着一身仙气十足的汉服、梳着古典的发型,显得与众不同。在社交网络上,有关汉服的话题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汉服主题的短视频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B站上一些以汉服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百万。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委员会会长汪家文表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另据相关机构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据介绍,汉服是汉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它不仅包含着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
随着市民对古风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不少人纷纷入手一套作为珍藏,有的爱好者甚至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
刘千湜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矿大浮笙汉服社的前任社长。到现在为止,她已经购买了20多套汉服。“我是在大一入学不久的社团招新中了解到汉服文化的,路过汉服社的摊位,看到几位学姐穿着精美的汉服,瞬间就被她们穿的各种华丽的汉服俘获了,于是便加入了汉服社。”刘千湜说。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教师郭旭瑞说,自己虽然平时没有收藏汉服的爱好,但经常能在路上看到有人穿汉服。“网络上处处可见汉服的身影,从中不难看出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认同。我认为,穿汉服上街既是溯源性文化认同影响下的个人选择,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郭旭瑞表示。
多重原因下的“汉服热”
——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助推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向人们展示汉服之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据了解,很多汉服爱好者会把汉服当作结交新朋友的媒介,而“同袍”就是汉服圈内对同为汉服爱好者的称呼。在一个汉服交友网站上,有大量汉服爱好者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信息,寻找有共同爱好的约会对象,或者结交一同穿汉服外出逛街的朋友。
曾运琪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的负责人。她表示,汉服文化既给自己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带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会和其他同类社团包括古琴、茶社等一起品茶、踏春、猜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
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为汉服文化发展助推。据曾运琪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几场有关汉服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成人礼、中秋拜月活动、国际文化节、“萌之韵”汇报演出等,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制作小饰品的手工活动。
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是他们凸显个性的较好选择,而其本身也就成为了独特的象征。“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自在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不会因为身上的衣服觉得羞涩,更不会有人对汉服报以奇怪的眼光,希望大家都来弘扬传统文化。”刘千湜说。
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在抖音搜索汉服,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超过180亿次。在微博上检索“汉服”,也可以发现非常多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汉服照。
受热捧的不仅是形式
——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体现了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
“汉服热”升温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很多汉服爱好者通过手工制作一些古风首饰、开设淘宝店或实体店等方式,将业余爱好发展成了事业。
今年3月,淘宝网在“淘宝新势力周”期间发布的《2019中国时尚趋势报告》显示,在时尚搜索关键词趋势TOP10中,汉服位列女装排行榜的第三名和男装排行榜的第十名。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指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在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
分析人士指出,古风汉服市场才刚刚兴起,背后的可挖掘空间非常巨大,蕴藏了千亿级市场体量。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汉服的销售市场,与汉服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兴起,成为新亮点。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等店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汉服体验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装修、木质的屏风、摆放在角落的烛台,华丽的汉服宛如穿越回了汉唐时
假的。抖音上许多账号是没有被官方认证的账号,发表的作品和言论不具有权威性,均为非法运营账号,找兼职还是要通过由企业认证的官方账号。因此抖音推荐汉服兼职平台是假的。抖音,是由字节跳动孵化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